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我們通過創新推行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形成了城鄉師資雙向流動、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有效激發了全縣教師隊伍活力,助推了全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日前舉行的陜西省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成就新聞通氣會上,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縣委書記劉飛霞介紹了該縣教師隊伍建設經驗。
據介紹,根據全縣中小學布局,漢陰縣分片建立11個大學區,實行強校帶弱校、抱團共發展。目前,已有1050名優秀教師在學區學校間任教交流。將省市教學能手赴農村學校任教并至少培養1名教學能手作為考核合格的基本條件。5年累計有42名省市教學能手到山區農村學校任教。同時,根據工作生活條件和交通距離等差異化因素,將全縣學校分為三類十檔,按100至1500元定崗按月考核發放教師生活補助,并疊加執行鄉鎮干部工作津貼,兩項疊加月增資*多可達3000元,不僅穩住了鄉村教師的“人心”,還吸引了城區教師主動到山區任教,打破了逆向流動瓶頸。深入推進名師、名校、名校長工程,培養全國優秀教師2名,省級教學能手48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29名,市縣級教學能手511名。
實現中小學教師隊伍梯次有序流動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課題。漢陰縣結合縣域師資力量布局和教師隊伍梯次建設需要,制定出臺全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流動管理辦法,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在確保正常教學秩序正常的前提下,搭建起教師由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哺農村的良性循環。教師流動堅持省市教學能手優先、綜合考核成績優異者優先、同等條件下縣級以上優秀(模范)班主任優先、同等條件下工齡長者優先、年滿30歲大齡單身青年教師在符合調動管理辦法條件的基礎上優先,讓教師不僅“去得了”,而且“回得來”。5年來,全縣累計有序流動教師527名,761名教師自愿從城區赴鄉村任教或繼續留鄉任教,充分激活了全縣教師隊伍的“一池活水”。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